經營許可證號L-HEN-18009
煙臺山
煙臺山,是一座流淌著煙臺血脈的小山,是鑲嵌在煙臺海濱胸襟上的一塊綠色翡翠。她海拔42.5米,面積45公頃,她濃縮了這個城市600的滄桑歷史,是這座城市歷史重要發祥地和象征。
位于市區北端,三面環海,岡巒兀立,林木蔥蘢,清秀幽雅。明洪武年間,為防倭寇侵擾,在此修建狼煙墩臺,又稱烽火臺。煙臺由此而得名。1862年煙臺開埠后,英、法、日、美等16個國家曾相繼在此建造領事館、教堂和郵局。主要景點有狼煙墩臺、燈塔、燕臺石、石船、惹浪亭、觀海樓和原各國領事館舊址。2006年05月25日,煙臺山近代建筑群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煙臺山,是一座流淌著煙臺血脈的小山,是鑲嵌在煙臺海濱胸襟上的一塊綠色翡翠。她海拔42.5米,面積45公頃,她濃縮了這個城市600的滄桑歷史,是這座城市歷史重要發祥地和象征。
位于市區北端,三面環海,岡巒兀立,林木蔥蘢,清秀幽雅。明洪武年間,為防倭寇侵擾,在此修建狼煙墩臺,又稱烽火臺。煙臺由此而得名。1862年煙臺開埠后,英、法、日、美等16個國家曾相繼在此建造領事館、教堂和郵局。主要景點有狼煙墩臺、燈塔、燕臺石、石船、惹浪亭、觀海樓和原各國領事館舊址。2006年05月25日,煙臺山近代建筑群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蓬 萊
蓬萊是明代杰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故鄉,從明朝初年戚斌(戚繼現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位于市區武霖村的戚繼光祠堂、戚家牌坊和芝山的戚氏墓園,紀念性建筑有戚繼光紀念館、戚繼光塑像等。1999年,蓬萊旅游度假區管委組織開發建設戚繼光故里一期、二期工程,先后建成了廣場、戲臺、戚府、戚繼光武館、兵器館、鼓樓、登州民俗博物館等。
抗倭名將--戚繼光:戚繼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是明代杰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戚繼光出身將門,自幼聰穎,文武兼備,15歲就習兵法武備,通經史大義,17歲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之職。時東南沿海倭寇猖獗,嘉靖三十二年(1533年)戚繼光晉為都指揮僉事,總督山東全省備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奉調浙江防倭,翌年升任參將。嘉靖三十八年,他親赴浙江義烏,精選3000余名農民和礦工,訓練成一支軍紀嚴明的勁旅,史稱“戚家軍”。戚家軍作戰勇猛,所向披靡,連戰連捷,倭寇聞風喪膽。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奉命北戍薊鎮,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練兵事宜,節制四鎮,官至左右都督。由于功勛卓著,明王朝加封戚繼光為太子太保、左都督、太子少保,位列三公。萬歷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奉調廣東。翌年,抱病請退,回歸故里。戚繼光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報國為民,忠孝聞名。萬歷十五年臘月初八(1588年1月5日),戚繼光病逝于蓬萊故里,時年60歲,謚號“武毅公”。戚繼光畢生博覽群書,文武全才,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蒞戎要略》、《武備新書》和詩文集《止止堂集》等。其中,《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均被列入我國古代十大兵書,在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蓬萊,因有海市之勝,歷史上曾是秦、漢之君巡幸的地方;之后,八仙過海的傳說又長久地依附在這里,遂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仙境。蓬萊閣即緣此而建,坐落在城北瀕海的丹崖山巔。丹崖拔海而起,通體赭紅,與浩茫的碧水相映,時有云煙繚繞,蓬萊閣高居其上,“仙閣凌空”確是一幅天開的畫圖。游人在云擁霧護之中登上高閣,確有超世脫塵之感。剎那云消霧散,天地豁然,又是另一番景色:北望海天遼闊,淼淼無際,長山諸島,錯落其間,是海市顯現的地方;南望市區,煙雨萬家,高樓崛起,行人車馬,歷歷在目;西望田橫古寨,突兀水中,郁郁蒼蒼,絕像一位歷史老人,面對大海在低回沉思;東望水城,帥旗飄揚,戰船依舊,“戚家軍”的雄風至今令人肅然起敬。順次而東,為八仙幻宮,為海濱公園,為海水浴場,為八仙渡海口和八仙居度假村。這南北東西,以高閣為提挈,以“仙閣凌空”、“海市屋樓”、“獅洞煙云”、“漁梁歌釣”、“日出扶桑”、“晚潮新月”;“萬里澄波”、“萬斛珠璣”、“銅井金波”、“漏天滴潤”等蓬萊十大勝景為核心,構成一個可動觀、可靜賞的完備的游覽區域,吸引著眾多國內外游客。